赓续吴韵千秋脉,共绘时代新宏图
2025 年 4 月 10 日,值江南人文始祖泰伯诞辰 3309 周年之际,一场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期望的盛典 —— 乙巳年泰伯纪念典礼,在鸿山旅游度假区盛大启幕。此次活动由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牵头主办,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单位协同协办,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热情高涨的市民代表,现场逾千人齐聚,气氛庄严肃穆又不失热烈。泰伯作为吴文化始祖,其“至德无名”的谦让精神与开拓江南的壮举,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此次典礼通过祭祀仪式、文化展演等形式,不仅彰显了吴地人民对先贤的尊崇,更唤醒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
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之一,从传统农耕文明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再到现代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无不体现着吴文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吴文化中的务实、开放、创新精神,为区域经济腾飞提供了文化基因。近年来,无锡通过打造"江南文脉"城市品牌,建设伯渎河文化长廊等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更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吴文化正通过"文化+科技"的模式实现创新转化。数字文旅、云展览等新业态的兴起,让泰伯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可以说,吴文化既是无锡历史的根脉,更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赋能文旅融合: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共生共荣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在地方文化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的教师们以学术研究为笔,绘就了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丁婧长期从事吴文化研究,对这场盛典格外关注。她认为,举办泰伯纪念典礼将让无锡这座城市不断从泰伯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泰伯文化中的谦让仁孝、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精神,对无锡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无锡兼收并蓄的城市气质,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崛起和当代外资集聚奠定文化基础。”她表示,当前无锡正通过举办吴文化节、伯渎河文旅开发等方式,将历史精神转化为城市品牌,强化了文化认同与经济活力的互促共进。
文旅学院的教师们聚焦文旅融合与城市品牌建设,研究了《文旅共同体视角下的无锡城市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吴方言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江南文脉传承与文旅产品开发》、《一村一品为无锡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赋能》、《无锡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媒体转型与云对策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并提出“文化+旅游+科技”模式,打破时空界限,让泰伯文化“活起来”。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范式,开辟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路径。
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直接服务于地方需求。例如,鸿山旅游度假区在规划中借鉴了“文旅共同体”理念,将泰伯陵打造成文化体验高地;新吴区政协采纳李贞琤老师的课题建议,将方言保护纳入文旅线路设计。学术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印证了“文化即生产力”的深刻命题。高校教师不仅是文化的研究者,更是实践的推动者。通过课题攻关、教学创新,他们为吴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智力引擎。
创新育人实践: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互融共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打造"文化传承+课程思政+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开设的《吴地文化探究》《地方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等特色课程,将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思政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创新-产业对接"的四维育人新格局。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深入挖掘泰伯精神中"至德无名"等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文化传承全过程。非遗技艺、传统工艺等文化精髓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项目化教学、大师工作坊等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成果向文创产品、文旅项目转化,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这一创新育人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通过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学校在价值塑造、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等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新路径。
深化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与产教研学的共建共享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与地方政府、文旅企业携手打造多个特色实践基地,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该校与新吴区文旅局、鸿山遗址博物馆以及重点文旅企业联合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构建起"教学-研发-实践-推广"的全链条运行机制。
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校地企三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学院充分发挥人才智库作用,聚焦课程开发、项目研究和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文旅企业则带来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产业资源。通过文旅沙龙、创意设计大赛、项目路演等品牌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这些基地已成为集人才培养、产业研究、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校地共建的实践基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真实的产业实践环境,更通过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方式,持续为地方文旅产业输送创新动力。这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既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也为产教协同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展现出校地合作在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独特价值。
乙巳年泰伯纪念典礼的盛况,是吴文化生命力的鲜活注脚。从高校教师的深耕到文旅产业的勃兴,一条“研究—保护—转化—传播”的链条已然清晰。未来,
学校将重点打造"文化传承育人"工程,以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为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传承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成为有文化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让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真正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打通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
泰伯精神穿越三千余年,仍熠熠生辉。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们的探索,正为这片土地书写着“古今交融”的崭新篇章。吴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引擎。通过深化研究、创新转化,吴文化必将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让江南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