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聚合力 校地共建谱新篇
——外语专业党支部助力江溪街道社区治理创新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速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正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近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外语专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其在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专业优势,与江溪街道紧密协作,以“红色‘溪’引力·1公里”社会组织微服务进小区创业大赛为抓手,构建起一套“党建强引领、高校供智库、专业解难题、服务惠民生”的校地协同新模式,不仅为复杂的基层治理场景注入了专业智慧,更趟出了一条从“经验式”向“专业化”跃升的治理新路,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一、 从“经验”到“专业”:高校智力激活基层治理源动力
江溪街道地处新吴区腹地,其社区形态多元、人口结构复杂,公共服务需求日益精细化,传统依赖网格员经验和行政力量的治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矛盾协调、新兴社区的居民需求差异、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等,都需要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解决方案。
认识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治理理念和方法的专业化转型,外语专业党支部依托支部党员在社区治理、社会工作、政策分析等领域的理论积累和研究专长,主动对接江溪街道的治理需求。他们将理论课堂延伸到社区一线,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践智慧。通过与街道共同策划并深度参与“1公里社会组织微服务创业大赛”,支部党员们不仅将高校的学术资源引入社区,更重要的是,引导基层治理主体开始自觉运用专业视角“把脉”社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现了治理思维从零散经验向系统理论的升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设计的转型,并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新格局。大赛征集的10个聚焦社区服务全生命周期痛点的项目,正是这一专业思维初步破局的生动体现。
二、 手把手“问诊”“开方”:专业指导赋能社区项目落地
好项目要落地生根,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外语专业党支部将高校项目孵化和指导的经验带到社区,为大赛涌现的社区服务项目量身定制了一套贯穿“发现—解决—检验”全流程的专业支持方案。
在项目立项初期,支部党员们化身“社区规划师”和“需求分析师”,通过问卷调研、居民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系统“体检”社区的真实需求和项目可行性,提出“居民真需要吗?”“方案能落地吗?”“是否有创新点?”等核心问题,帮助项目找准“病灶”。
项目实施阶段,支部党员的角色转换为“专业教练”,不再是简单的评审者,而是全程的陪伴者和赋能者。他们指导项目团队绘制社区资源地图,建立服务对象成长档案,协助对接学校的志愿者、技术、场地等资源,手把手传授项目管理、活动策划、效果评估等专业方法,确保项目不跑偏、能见效。
项目结项时,评估体系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评审维度不再仅限于活动场次等显性指标,更关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社区居民的参与率变化、青年群体融入社区的程度、志愿者专业能力的提升等深层影响和可持续性,真正做到看“里子”重于看“面子”,确保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 校社“双向奔赴”:理论实践互促共赢的生动课堂
这场深度校地合作,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在指导社区项目过程中发现的真实难题,如如何有效培育社区志愿者并提升其专业能力,直接转化为支部党员和师生的研究课题,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学术成果。
同时,大赛中的优秀社区服务案例,也被“搬进”了高校课堂,成为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例如,“残疾人辅助服务项目”的实践经验被用于讲解无障碍设计和人文关怀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用;“微空间活化项目”则为学生进行社区空间规划课程提供了现实范本。这种将基层实践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原来社区治理这么有意思!”成为许多同学发自内心的感叹。
高校的理论智慧与社区的生动实践深度融合,碰撞出了接地气、有创意、可持续的火花。这种党建引领下“你提供实践场域我提供智力支持,你帮我解决难题我助你成长进步”的校地“成长合伙人”模式,正成为基层治理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有力引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着高校和基层党组织的智慧与力量。
